BloggerAds

目前分類:離婚 (1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離婚協議書範例】

林大福(以下簡稱男方)與張小美(以下簡稱女方),茲雙方因故無法繼續婚姻生活,經雙方同意後立此協議書,以茲遵守,其條款如下:
一、雙方協議離婚。

宅小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協議離婚的方式,根據現行的民法,離婚制度分為二種:兩願離婚與判決離婚。倘若夫妻感情不睦,夫妻都體認到婚姻再繼續下去已經沒有意義,那麼好聚好散,兩人可以兩願離婚的方式結束婚姻。根據民法第1050條,兩願離婚應以書面為之,有兩人以上證人之簽名並應向戶政機關為離婚之登記。

那離婚協議書的內容該怎麼寫呢?法律對此並無規定;為了避免離婚後在法律上還牽扯不清,建議妳將離婚後可能發生的法律關係變化瞭解清楚後,如剩餘財產分配的問題、子女監護權的問題,再與另一方討論並作成協議。

另外,有很多夫妻會因子女監護權無法協議,而遲遲不肯離婚。其實,妳仍可先去辦離婚,再就小孩歸誰監護問題,向法院提出酌定子女監護權之訴訟,法官會依子女最佳利益作出判決。

離婚協議書通常約定的內容有:

1. 子女監護權誰擁有
2. 子女生活費用誰來付

宅小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婚姻是自古來就存在的一種制度,也是男女進入親密關係的起點。選擇進入婚姻關係的人,基本上一定會抱著一個期待 ---- 雖然不能像童話故事中的王子公主從此就過著幸福美滿的人生,至少婚姻會令我更愉快、滿足。

但當我們真正經歷婚姻生活後,往往發現,它並非如我們所想像的那般美好;婚姻生活中總是充滿了許多的衝突、問題與困擾。其中最令人心痛的,大概就是外遇問題了,這個問題卻是現代婚姻中屢見不鮮的現象。

兩性認知的分歧
當我們把外遇界定為一個問題時,它已經肯定了一個價值與制度,也就是男女兩性是平等的,及一夫一妻才是正當許可的。

是這樣的前提下,才會出現所謂的外遇問題。在傳統中國社會的婚姻關係中,「外遇」問題是不存在的,因為已婚男性是不需要偷偷摸摸的去外遇,對看的喜歡的女性,只要經濟許可,就可以明媒正娶去「內遇」的。

如果不娶進門做妾做小,在外有個紅顏知己,那也是風流倜儻,無可厚非的。

宅小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贍養費並不是離婚就一定拿得到的,什麼條件可以依法向對方請求給付贍養費 ?
請參考以下條文。

第1057條 

宅小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維基百科解釋 ~

單親家庭是指一些只有一位母親或一位父親所帶領的家庭。其成因主要是離婚、分居、配偶一方死亡或出走。其次就是未婚媽媽或未婚爸爸獨力養活兒女。現代西方國家,離婚率較高,單親家庭數量自然增多。一般單親家庭給社會帶來了不良後果。譬如:家庭成員的心理壓力和青少年犯罪。
在台灣和日本,單親家庭指的是必須有一位低於十八歲的家庭成員 (兒子或女兒)。

在現今社會變遷快速、家庭結構日趨多元化的發展下,單親家庭的比率日益高升,單親家長往往需要肩負起雙重角色的功能。經濟的壓力、子女的教養、生涯的規劃、人際關懷的維繫…等,往往都讓身為單親的朋友們心中感到萬分的掙扎、挫折、悲傷與無助。

以下是單親家庭最常面臨的問題:

  • 社會壓力與人際關係
  • 身心與情感調適
  • 子女教養問題
  • 經濟難題面面觀
  • 單身生涯規劃

宅小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孩子知道父母要離婚時都會感到非常震驚,不管孩子是直接或間接聽到這個消息,都會引發一連串的複雜感受 (如:不相信、憤怒、困惑、焦慮、無助和失落感),此時孩子也會浮現很多鮮少跟別人談及的問題 (如:以後會跟誰住? 父母離婚是誰的錯 ? ) 而不論父母已經離婚多久,孩子都將會呈現相似的感受與問題。

◎孩子可能的想法與擔心:

他們到底離婚了沒有? 可是爸爸和媽媽變的怪怪的,很煩耶!他們怎麼樣了啊? 都不說清楚..

那爸爸(或媽媽)會住在哪裡呢? 那我到底會跟誰住? 那誰會照顧我呢? 我以後可以再看到爸爸(或媽媽)嗎?

爸爸、媽媽離婚以後還有可能再結婚嗎?

我覺得是我害爸媽離婚的,如果我身體好一點,功課再好一點,再乖一點.. ,他們也不會吵起來了,他們也就不會離婚了…

我真的很想知道爸爸媽媽為什麼要離婚,可是他們一定會說小孩子不懂不要問,不然就是可能會生氣,所以我不敢問…

◎面對孩子不同的想法,家長可以做的是:

父母先放下彼此的衝突,共同討論要怎樣告知小孩離婚的事實,只要雙方的語氣和態度溫和,孩子可以了解到父母已經放棄復合,選擇分開其實也是解決婚姻衝突的一種方式。

離婚的告知是一個過程,因此在適當時機,以孩子能理解的範圍堅定的告訴孩子父母離婚的事實,幫助孩子逐步接受,這樣的過程是相當必要的。

告訴孩子雖然父母已經離婚了,但是爸爸永遠是爸爸,媽媽永遠是媽媽,離婚並不影響父母對孩子的愛和關心。

向孩子說明父母離婚的原因,由於大部分的孩子對父母離婚感到很難過,但在不了解父母離婚的原因下,往往會把責任歸咎到自己,甚至會想做些甚麼去補救或挽回。

與孩子談談在聽到父母離婚的消息時,他在想什麼? 想知道些什麼? 又擔心些甚麼? 並且強調孩子對父母離婚的感受 (無助、失落、憤怒、困惑和被背叛感) 是很普遍和正常的,同時告訴孩子目前的處境雖然很不舒服,但並不是因為他做了一件壞事。

與孩子一起討論可以為自己的傷心失落做些什麼,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並鼓勵孩子培養與父母溝通的方式,如寫信、便條、畫畫(特別是小小孩)。也可以與他們談談未來的生活規劃,幫助自己感覺舒服一點。


宅小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理園丁 梁培勇 中原大學心理系?副教授兼主任

當大自然水庫的水位超過警戒線時,水庫就必須作調節性洩洪,否則會危害到水庫的安全。倘若此時不但沒有洩洪,反而又不斷有進水量時,水庫就會崩潰。心理分析大師Freud就用水庫的觀念,比喻說明人類情緒的處理過程,他認為每個人的身體裡面彷彿都有一座情緒水庫,當負面情緒出現時就會存放在情緒水庫之中,如果情緒水位累積到所謂的警戒線,個體就會開始出現脾氣暴躁,無法適當控制情緒的情形,而導致容易發脾氣。如果再一直惡化下去,情緒水庫崩潰的結果就是:出現心理方面的毛病。因此,維持心理健康的重要觀念,就是不要讓自己的情緒水庫累積太多的水量,要想辦法將情緒水位紓解掉。

負面情緒是人們因某種讓自己不滿意的生活事件發生之後所產生的不舒服感受;基本上是一種主觀的狀態,同時也會造成情緒水位。既然是主觀,就無所謂的對或錯可言,所以應該要無條件的接納與包容之。既然造成情緒水位,就必須使之紓解以免累積在情緒水庫之中。情緒表達指的是人們用來表現情緒的各種方式,其功能就是在紓解情緒水位,使水位下降。可是,因為我們必須在社會中生存,所以要學習變成一個社會人,情緒表達當然就必須以不傷害別人、不傷害自己等符合社會規範的方式表現之,否則紓解了原來的負面情緒,卻又因為不符合社會規範遭受到規範執行者的責備或體罰,而產生更大量新的負面情緒,對於情緒水位的紓解不但沒有幫助,還有可能更嚴重化。因此,學習符合規範的紓解情緒方式,是人類在社會化過程中逐漸學習而來的能力。

問題在於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如果有了某些負面的情緒,會很自然的以攻擊本能的方式,表現出情緒且降低其情緒水位。父母和老師當然不會允許孩子採取攻擊的表現方式表達情緒;然而,倘若父母和老師缺乏情緒和情緒表達是兩種現象的觀念,就會造成在批判情緒表達方式時,連帶著也批判孩子不應該擁有某些情緒,讓孩子學習到人似乎是不應該有負面情緒的。於是,一旦出現負面情緒,就會採取壓抑的方式不敢表現出來。表面上看起來似乎已經沒有了情緒,但是一旦情緒水位逼近或超過了警戒線,就可能因為無法控制而採用極端的方式表現和紓解其情緒,造成不可磨滅的傷害和痛苦。

問題在於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如果有了某些負面的情緒,會很自然的以攻擊本能的方式,表現出情緒且降低其情緒水位。父母和老師當然不會允許孩子採取攻擊的表現方式表達情緒;然而,倘若父母和老師缺乏情緒和情緒表達是兩種現象的觀念,就會造成在批判情緒表達方式時,連帶著也批判孩子不應該擁有某些情緒,讓孩子學習到人似乎是不應該有負面情緒的。於是,一旦出現負面情緒,就會採取壓抑的方式不敢表現出來。表面上看起來似乎已經沒有了情緒,但是一旦情緒水位逼近或超過了警戒線,就可能因為無法控制而採用極端的方式表現和紓解其情緒,造成不可磨滅的傷害和痛苦。

生氣是可控制的
心理園丁 許文耀 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系副教授

董氏基金會日前對大台北地區的民眾進行一項「怒氣」調查,結果顯示有一成半的人每天會生氣,有六成以上的人每週會生氣一次。此種結果顯示一半以上的人,每個禮拜都有一次心情不舒服的時候,此種心情狀態不只影響個人的身心健康,也影響了他的生活品質。

專家們曾提出多項生氣調節的方法,而這些方法大多建議個人如何適當地發洩怒氣。但是有效嗎?董氏基金會的調查結果亦顯示~ 六成民眾有生悶氣的習慣,生氣後大多以離開生氣源、自尋方法了斷的方式來撫平情緒。

這些結果顯示「避免衝突」是民眾最常用的生氣控制方法,此種方法有可能會造成「過度控制」!一旦累積太多的怒氣於內心,被引爆後的攻擊行為將是不可收拾的,之前的軍人開槍殺害同袍的例子,皆在說明此種現象。

所以要想調節怒氣,不只是要知道方法,更重要的是了解什麼原因會使人生氣。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當個人受到威脅時,他會考慮在此情況下,是直接表現出「生氣」,還是往內壓抑、把焦慮悶在內心才能有效地降低威脅所帶來的傷害?如果他認為表現出生氣才能讓自己感受到掌握情境、有控制感的話,他必定會將衝突外化。由此可知,任何人的情緒表現與他的想法及評估是息息相關的,而這些想法往往是要幫助個人避免失去「控制感」,因為一旦失去了控制感,個人想要達成的目標就有所阻礙,這會使人產生挫折感,而只要挫折感昇高,攻擊行為發生的可能性便會增加。

由臨床心理學家教導民眾生氣控制的訓練,便是針對他的認知來進行改變,再配合肌肉放鬆訓練來降低生理反應,以提高個人的自我控制感。於認知改變方面,是教導個人了解自己的怒氣來源,重新詮釋引發生氣的事件,以緩和自己遭受威脅的感受。放鬆訓練的目標在於使個人能敏感於容易引發生氣的生理緊張及激動,透過對內在狀態控制感的提昇,使個人發展出能控制生氣時的內在想法。

生氣是可以自己控制的,但是要先能了解自己生氣時的內在心理狀態,如此才能知道生氣對自己的影響。倘若自己無法清楚地明瞭這些心理狀態,臨床心理師可以幫助你。因此,如果民眾想讓心理更健康些,是可以透過有專業訓練的臨床心理師來為你服務的。

宅小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對於近年來高離婚率與低結婚率的現象,我們認為高離婚率的主要原因是:婦女受教育和工作機會的提升、以及個人主義的盛行。

至於低結婚率現象的主要原因則為:民眾對目前經濟現況與未來經濟前景不具信心、社會價值觀念的轉變、以及「婚姻斜坡」(註) 的傳統價值觀念依然存在。

因此高離婚率從某種角度來看也未必是一件不好的事情,至少它突顯了目前台灣大部分的婦女已能經濟獨立、並對自己的未來有較多的選擇權,而不必迫於「現實」因素、必須在一個可能不幸福的婚姻中忍耐求生。不過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過度地強調個人主義也可能會導致家庭的破碎與社會的崩解,而不利於集體的幸福和利益。因為畢竟夫妻每天朝夕相處,總難免會有很多意見不一致的地方,因此端賴夫妻雙方互相尊重、不斷溝通、與儘量忍耐,才有可能化解歧見、攜手同心開創未來。

但對於低結婚率現象的可能主要原因,那就不是我們樂於見到的了。例如:在2000年時,台灣的經濟成長率為5.78%、為近年來最高,而失業率為2.99%、為近年來最低。因此在該年的結婚率高達8.19%,也是近年來最高者。因此政府部門如果要鼓勵民眾結婚,最好的作法就是把經濟拼出一個成果,同時能給民眾一個看得到的經濟前景,如此結婚率必然提升。至於社會價值觀念的轉變,主要是指:有愈來愈多的民眾認為人生一輩子不是一定非要結婚不可。例如:在2004年國民健康局所作的調查結果中,20-39歲的民眾有61.9%認為「不太同意」或「非常不同意」人生一輩子一定要結婚;而其他民眾對於終生不婚的人也愈來愈會給予尊重,而不會用異樣的眼光來看待。

至於「婚姻斜坡」的傳統價值觀念則仍然存在於我們的社會之中,也就是說:希望結婚的雙方條件,男優於女;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學歷高、條件好的女性卻無法找到適當的對象來結婚。當然這些現象隨著兩性平權觀念的深植人心,在未來必將會逐漸轉變。

註:婚姻斜坡 - 希望結婚雙方的各項條件,如:學歷.....身高..收入...等,男方優於女方。


宅小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父母在子女的面前不要表現非理性的吵架,以免影響子女的身心健康。

當父母吵架時,站在一旁的子女常不知所措,或將父母吵架的原因歸諸於自己,因而產生罪惡感、恐懼感、使自己陷於迷惘、困惑、無助、自責的深淵。當父母吵架時,身在其中的子女常幻想即將面臨家庭破碎、單親家庭、父母離婚等困境,無法專心求學、行為失去自制、生活失去秩序,造成身心不平衡。

因此,父母之間若有意見不合或衝突,不要在子女面前演出非理性的吵架事件,以免子女受到父母的怒罵聲、憤怒的表情、摔東西的動作,甚至肢體暴力的驚嚇,會讓子女造成身心健康上的損耗。


宅小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父母離婚,對末成年的子女是個嚴重的惡性心理刺激,造成精神創傷。有些兒童在父母離婚的心理刺激下,性情發生改變。有的變為粗暴、煩燥。有的兒童在消極情緒持續、強烈作用下,發生心理疾病。

美國耶魯大學的耶魯-兒童研究中心主任阿爾勃特‧索爾尼特認為:“離婚是威脅著八O年代兒童的最嚴重和最複雜的精神健康危機之一。”兒童心理學家李‧索爾克認為:對於一個孩子來說,只有死了親人才能比父母離婚更痛苦、更損傷身心。

“離婚的創傷僅次於死亡。孩子們感受重大的損失,發覺他們突然遭到一些他們無法控制的力量的傷害。”

有的人對父母離婚給以子女心理影響進行持續的研究。美國加里福尼亞洲的幾位學者在他們對父母離婚給以子女影響的報告中指出,他們調查的離婚家庭中的子女,其中37%的兒童在自己的父母離婚重婚5年之後,心理上的創傷尚末消失。這些孩子情緒低落,他們經常希望父母重婚。其中29%的孩子是“正在勉強對付、努力熬過艱難時期。”只有34%的孩子“對生活感到滿足愉快,能很好適應新情況,在學校和同學之中表現正常良好。”

父母離婚對子女心理創傷的大小及其續續時間的長短,決定於子女的個性心理特點與對父母依賴感情的程度。一般說來,性格內傾的孩子比外傾的孩子遭受的精神創傷要嚴重,持續時間也較長些。對父母感情依賴越重,所受的精神創傷可能也越重。


宅小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離婚率愈來愈高,10年來增加1.8倍,離婚真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嗎?
怎麼樣做決定才不會後悔?

台灣離婚的人愈來愈多。根據內政部主計處的統計, 1984 年的粗離婚率每千人有 1 對,到了 2004 年已經是 2.8 對, 10 年來增加 1.8 倍。離婚人口也多得驚人,在 1984 年只有 1 萬 9 千對,到了 2004 年已增加到 6 萬 2 千對。

馬偕醫院協談中心諮商心理師、也是台北市諮商心理公會理事長的呂奕熹在做過多年的家庭諮商後發現,現代人婚姻不如從前穩定,來得快去得也快,很多是在衝動之下離婚,事後才發現問題更多,不知如何善後,懊悔不已。

離婚真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嗎?在動了離婚的念頭後還可以想想哪些問題?

迷思 1 :再也無法處理彼此的差異?

「不同於談戀愛時的浪漫與濃情蜜意,婚姻是在處理彼此的差異,以及滿足對方的需求與期待,」師範大學心理輔導系兼任教授-樊雪春直指婚姻的現實面,她笑稱自己愈研究愈有心得,因為從不同個案居然可看到一些共同性。

小到擠一條牙膏,大到金錢的使用、親子教養或姻親的相處,每對夫妻多少會出現差異,很多還背負著原生家庭的觀念與影響。

像電影《 Kiss 情人》,作家先生個性浪漫,不拘小節,常突發奇想,製造意外的驚喜,逗得孩子開心不已。太太卻受母親的影響,生活嚴謹,一絲不茍,對先生製造的驚喜常潑冷水。婚前最吸引他們的特質,在婚後卻變成最大的差異─所謂個性不合。

他們曾經吵到谷底,冷漠以對,也曾經分居,認真思考是否要離婚。最後,兩人各退一步,願意努力縮短彼此的差異,為孩子繼續這段婚姻。

當然,每對想離異的夫妻原因不盡相同,但樊雪春建議,不妨從婚姻的現實面去問問自己:「引發自己或對方想離婚的最大問題和差異是什麼?這個差異是否已大到無法解決、再也走不下去?」

像有一對夫妻曾為是否要接媽媽同住意見不合,互丟狠話,幾乎要分手,因為兩人都各執一詞。先生想回饋反哺之恩,太太卻對婆媳關係感到緊張,怕相處不來,兩人有極大的差異。最後,他們決定在離家 500 公尺處買房子給媽媽住,達到就近照顧的目的,也舒緩了妻子的焦慮。

「其實離婚和不離婚的夫妻會碰到的問題都是一樣的,只是處理的方法不太一樣」樊雪春強調。

迷思 2 :婚姻中已得不到我想要的?

除了辨認彼此的差異,以及尋求可能的解決方法之外,徘徊在離婚邊緣,痛苦不已的人也不妨大膽想想:「我在這樁婚姻中要的是什麼?我努力的,有想得到我想要的嗎?」經過實際的估量,有助於澄清內心的混亂與痛苦,做出日後不會後悔的決定。

位居金融要職的曉玲曾在幾年前碰到先生經商失敗,當時非常擔心家庭受到連累,晚上焦慮到睡不著,也打定主意要離婚,離開那個不爭氣的先生。最後,在婚姻諮商的協助下,一層層剝開心中的焦慮與混亂,緩了離去的念頭。

首先,是先確認當時的法律條文,確定夫妻財產分開就不會受連累。此外,她的諮商者還問她:「離婚後真的能得到你要的嗎?」她就開始想,如果和先生離婚了,就要他搬出去住,因為房子也是她的,但兩個小孩就沒人照顧,因為那時保姆正好離職。此外,那時候每個月才給先生兩萬元當家用,遠比一個月 5 萬元的保姆費來得少,其實是虧欠先生的,而且保姆不會像先生這樣愛小孩。

算來算去,曉玲終於看清楚,先生除了不善經商,負債之外,他是個好爸爸,也很愛家,是她在婚姻中最需要的,讓她無後顧之憂拚事業。因此,她打消離婚的念頭,幾年後婚姻狀況愈來愈好,甚至還借錢資助先生再度創業。

世界上真的沒有完全美好、無裂痕磨擦的婚姻,哪樁婚姻不是坑坑疤疤,問自己要什麼恐怕更實際重要。

宅小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