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謝鵬雄

  大概是幾十萬年前吧。男人與女人看上彼此的優點,覺得兩人的勞動力拿起來互相補助,日子可以過得更好,女人也可以在男人的保護下,較從容地生育、養育嬰兒,於是女人與男人,從偶然相逢,旋即各奔前程,逐漸變成長期相聚,長相廝守,而有﹁家﹂的雛形。回憶﹁家﹂的形成,是由勞力互補、能力相輔的意願及需要而開始的。那時候,男人負擔絕大部份獲取食物的工作,女人負擔整理及燒烤食物的工作。但通常女人一進入生育及哺育時期,就不大做其它的事情了∣∣人類學家如是說。

  在數十萬年的狩獵及農耕時代,人們生兒育女時有很高的喜悅,不但因為有了後代而高興,也因家中多一個小孩,即是未來勞動力的來源,而有指望。在那個時代,人有沒有食物可吃、能不能活下去,要靠勞動力來保障。兒童六、七歲開始便在田裏幫助大人做﹁活﹂ 。所以叫做﹁活﹂ ,因為要做活,才能活下去。﹁活﹂和﹁生活﹂ 、﹁生存﹂ 、﹁工作﹂都是同義辭。

  後來,一個家庭中,男人出去上班,兒童出去上學,常常自以為自己該做的事情止於此了,回家後,也不幫助家庭雜役,讓主婦一個人從早忙到晚,無止境地工作、犧牲。許多人,包括學富五車的知識份子,都以為這樣的家庭模式是理所當然的。其實,這種家庭勞力分配方式,並非如大家所以為的古已有之。事實上是工業革命以後所產生的畸形現象。

  從前的家庭,主婦雖﹁主﹂中饋,並非包辦所有的家事,主﹁中饋﹂的主婦,只負主要責任,但有僕婢則課僕婢,無僕婢則支使丈夫兒女做事,是十分常見的事情。事實上雇不起僕婢的貧寒之家,丈夫往往勤快地自動做事,兒女也在那樣的氣氛中視幫家事為自己的責任。

  但工業革命以後,食物大部份用錢購買,有些丈夫以為有了錢就等於有了食物。且覺得自己上班一天,工作已很疲累,回家後理當休息、坐享晚飯。這樣想法,是不盡合理的。但當時,大部份主婦都容忍了這種想法。主婦之所以容忍,第一因為她們並不知道上班的丈夫在職場上是否勞動得筋疲力盡。第二,因為自己不上班賺錢,多少有點心怯,也就不說話了。

  平心而論,今日的上班族,除了工廠員工外,坐辦公桌的,事情再忙,似少工作得筋疲力盡之事。回家後如果願意,仍然有些餘力可以幫忙的。況且今日的家庭生活比過去精緻而複雜了。精緻與複雜都是要付出較多勞力才能維持的。別的不說,丈夫口口聲聲說愛妻子,兒女口口聲聲說愛媽媽。愛到底是以什麼來表現?愛的最具體的表現就是分勞。親愛的妻子及媽媽還在那裡忙進忙出,做丈夫及兒女的,就坐在那裡吃飯了。這飯怎麼吃得下去?
其實,大家多體貼些,多幫點忙,不至於弄到很決裂的地步。歡歡喜喜的,有什麼不好?

  終於很多女性有知覺了,很多主婦覺察到此事的不公平與無體貼了。有些婦女也開始上班了,如今大家上班,誰也不欠誰,家中不開伙,大家自己在外面找飯吃吧。這,可能是合理而省事的安排,也可能是玉石俱焚的作法。
在外吃飯有缺點:不衛生一也,費用高二也,營養不良三也,……缺點甚多,其中最傷害的是家中無開爐之樂,何以為家?

  曾見日本的超市,每日到了下午五、六點下班時間便出賣煮好的飯、炒好的菜、蒸好的肉、燉好的湯、熱菜熱湯包在保麗龍裡,帶回家尚微溫可吃,把包包一打開,抓在桌子上,就開飯了。價格比生菜貴而比飯館便宜。那是專為上班主婦而設計的。每家超市,到了下午那個時間,門庭若市,熱鬧非常。

  台灣的超市,也正漸漸往這個方向走。如能加上一點體貼,買熱菜回家不必一定是主婦,男人順路也可買,回去加溫也可由先到家的人做。這只是方法之一。主要的是要有心、有情,要有那向大家常說而忘了是什麼意思的辭彙∣∣愛情。須知情之始在分勞,十萬年前如此,今日也如此。

(摘錄自吾愛吾家267期,三月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宅小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